我的收藏 訪問記錄 短消息
股票投資學 作者:徐潤民
雅虎贊助網站載入中...
bunnylai
2010-11-15 16:31
# 1



徐潤民  金句

真正的風險不在於股票的波動,而在於選擇買入的股票是否正確。

股市是一座高山,山中的寶藏,是留給夠膽冒險上山的人。

股票市場是一片大原野。
有些花朵,燦爛成長,
有些花朵,正在凋謝。

選擇正確的股票是投資成功的關鍵。
選擇檸檬的種子,不能種出甜美的果子。

有強大的企業,才有強大的國家,
強大的國家,必有強大的企業。

聽人說千遍,不如親眼見。


錢,不運用是糞土,
錢,懂運用,是種子,將來會長成一棵大樹。

一般的投資者,太多訊息,太少知識。

有過錯不改,是錯誤。有過錯能改,過錯就成為寶貴的經驗。

股票市場
股票的功用股票長遠能賺錢股票的好處思考問題很多人認為將資金放在股票上是賭博。資金放在工廠、酒樓或時裝店等等,才是正當生意,他們將股票投資和賭博混為一談。賭博是五十、五十的機會率,例如買大、小,是各佔一半機會,但全骰通吃,賭客輸的機會率就比勝的多了。
成功的股票投資者需要詳細的考慮和正確的判斷。如果將買股票當作去澳門賭博,運氣註定是失敗的,投資前要分析公司的業務,管理能力、前景、研究其財務狀況,過去營利情況,經濟前景等等 。
它牽涉到經濟制度、證券估價、投資計劃、專門技巧運用,理論和實際的配合等等問題。投資股票是一行生意,是一行要長期奮鬥的生意。投資能夠成功,完全是一個知識的問題。投資學是一門新興的應用科學。


股票的功用
股票市場,對社會有很大貢獻。舉例說:每人手上的十萬元作用不大。但是如果成千上萬人每人出十萬元購買新上市股票給該公司集資,用來興建發電廠,則可以收集到數百億元。發電廠也就能夠興建了。股票市場的功用是 「集腋成裘」,達到發展大計劃之目的。
由1987年至1991年的五年內香港以上市方式集資已達一千四百三十三億元,等於興建香港大嶼山的新機場所需的資金。
投資股票的行為,推動了經濟增長及繁榮,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各人將收入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有人將收入的一部份用作消費,餘下的有些人會存入銀行收取利息。有些人會用作投資股票。不要墨守成規,要善於利用社會環境,運用頭腦去發現及發明。因為頑固保守,永不會使自己及社會有進步。

股票長遠能賺錢
一些沒有投資經驗的市民,當他們談起股票的時候,就會說買股票風險很大。這是主觀的,因為他們沒有經過研究。
事實上,股票市場的確每三、四年就會出現一次大跌。過去三十年來,共出現了接近十次的暴跌。但股價仍然一次比一次更高。恆生指數由一九六五年的七十點,升至一九九三年的九千點,換言之,三十年來,無論你在什麼時候買股票,到今天,你一樣賺大錢。 參看下表 :

歷史證明,投資香港股票,只要是長期,就沒有風險,而且獲利豐厚。


股票的好處
華人傳統是養兒防老,但現代此種說法已行不通。倒不如壯年將儲蓄購買股票,老時收息和股價升值,已可以維持生活開支。一九七九年初,互生指數是五百點。一九九三年,恆生指數是九千點,上升十三倍。很多股票上升了二十倍。如果當時購入三十萬元股票,現在有六百萬元了,平平淡淡地也足夠渡過餘生。

圖表:恆生指數每月高低走勢圖。1969年12月至1993年8月。
股票市場已存在二百多年。英國股票交易所成立於一七七三年,美國股市成立於一七九零年。中國共產黨在一九九零年也開始恢復股票市場,證明股票市場有其功用和好處。現代一般經濟學者都認為:投資大於儲蓄可使國民經濟繁榮,投資小於儲蓄,會使國民經濟不景氣。
買股票的好處肯定了,就要決定如何去買股票,如何作出投資的決定,這就是投資學。它是研究用最有效的方法,(指最短時間 ),最安全的途徑 (指隨時可將資金收回 ),將資本用於再生產,以達到牟利的目的。
成功的投資者,必定對股票有很深的認識。它是一門學問,和做生意一樣,不熟不做。「熟」是指 「有認識,有研究,有心得,有經驗」。投資股票有損失,都是投資者缺乏見識而起。
往後各章,會幫助大家透過股票買賣的原理,增加獲利的機會。

思考問題
1.市民只儲蓄,不運用現金,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2.投資股票前,應考慮什麼?
3.中國大陸企業來港上市,對香港和中國有什麼影響?
4.你會怎樣運用你的剩餘資金?
5.投資學應該有那些科學基礎?
6.試說投資的起源。
7.試闡明投資的定義。





[ 本帖最後由 bunnylai 於 2010-11-15 18:50 編輯 ]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6:36
# 2

香港股票市場
倫敦有七千種股票
金融中心
思考問題
股票制度,起源於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當時,它是經營航海事業,每次出海前,向人集資,航次終了,即將各人的出資以及該航次的利潤交還給出資者。1613年起,該公司改為四航次,才派一次利潤,這就是「股東」和「派息」的前身。

倫敦有七千種股票
香港股票交易所在1891年已成立。 香港交易所在1962年時佔有六十五種股票上市,到1993年連同認股證,已有五百多種證券。但比起其它國家,仍然少很多倍,例如:韓國有一千二百種股票,倫敦有七千種,紐約有二千三百種,東京有一千八百種,多倫多有一千六百種。
中國內地的公司申請來港上市,已形成一種趨勢,1993年七月第一間中國企業來香港上市。香港股票交易所將會迅速壯大。成交量將會以倍數增加。
1992年五月底,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存放的股票市值達2360億元。香港股市藉著中國國內企業股票上市,香港股市壯大將會極迅速,也會越來越吸引海外投資者。香港股市很快可以成為世界級的股市。1993年七月以上市公司資產總值比較,香港股市已是世界十大股市之一。


金融中心
每個國家,都有一個金融中心。美國有個紐約,英國有個倫敦,日本有個東京,中國到了1997年有個香港。只要香港和中央政府,保持有建設性和良好關係,主權回歸後,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會更強、更繁榮。香港國民生產額成長率大於人口成長率,是提高股票價上漲的經濟因素。
1993年,香港的上市公司,都紛紛到中國大陸發展。香港的上市工業股,幾乎全部都在中國大陸設廠。其它類型的公司,包括:匯豐銀行、麗新、合和、新世界、新鴻基地產、束亞、星光等等。在中國大陸都有大項目。
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絕大部份的經濟活動是由上市公司來完成。這些上市公司的經濟活動,直接影響香港的經濟。
香港一向都是中國貨物的轉口港,中國有十二億人口,中國經濟增長迅速,是有目共睹。她推動香港的貿易。此種強大後盾,是其它幾個金融城市所不及的。因此,香港將來會超越紐約、東京及倫敦,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
有儲蓄的香港人,都應好好學習投資知識,把握這個環境給你的機會。

思考問題
1.股票交易所成功的因素是什麼?
2.為何香港會成為世界最富有的城市?

[/td][/tr]

[ 本帖最後由 bunnylai 於 2010-11-15 16:41 編輯 ]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6:39
# 3
思考問題不要過度購買股票的道理,投機者都很明白,但投機者自己要自律,則相當困難。因為他們是投機者,購買股票比較普通人容易。藉著這種優勢,常常會令他們購買越來越多的股票,這種行為往往令他們過度購買至危險程度。當有一個壞消息降臨,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令他們損失慘重,甚至從此要離開此行業。
成功的投資者,需要有一個冷靜的腦袋、清浙的思維。當他要進入風險巨大的情況,去獲取巨利的時候,他會預先準備最壞的情況出現。當一個人受損失打擊的時候,通常他的思想會受情緒影嚮。所以投資者必須保持高度的、超然的判決能力,不能受環境和情緒影響。

過度購買的危機
人的思想有弱點,當投資者研究某種股票的市況,覺得情況良好,有利可圖,他會開始入貨。當獲利潤後,他會再深入研究這種股票,他會越來越覺得這股票有前途,夢想會為他帶來巨利。於是會越買越多,直至忘形地過度購買。最後,市況突然有變,股市大瀉。在他能夠將股票變為現金前,他已受到致命的損失。
以上那種情況,是可以避免的。精明及有經驗的投資者,會預先做到最壞的準備。當然他們已受過最少一次慘痛的教訓,才會有這種精明能力。成功的投資者,就不會再重覆這種教訓。他們已學會怎樣控制自已的狂熱。

對任何股票過度熱愛是危險的,投資者要訓練自己保持冷靜、機警、存有懷疑之心。「戀股票」是門外漢的特徵。

思考問題
1.什麼情況下,會過度購買?
2.買股票後,為什麼要預先作最壞的打算?
3.儲蓄是否即為資本的構成?

[ 本帖最後由 bunnylai 於 2010-11-15 16:44 編輯 ]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6:45
# 4
思考問題

過往投資香港地產,的確能抵消通貨膨脹,而獲得利潤。此種形勢,將會被股票漸取代。原因如下:
(一) 香港走向民主,已成定局。因為基木法已訂明,香港在1997年主權歸中國,五年內,半數議員 由直選產生。再過五年,全部議員都由直選(一人一票)產生。換言之,到2007年,香港是一人一票的民主社會;屆時,議員是大眾選出來的,他們要為大眾謀福利,要照顧民生,否則,大眾不會再選他們做議員。

「食」和「住」,最影響民生,所以議員對住屋問題是爭取選票必須條件。樓價狂升,將會受議員壓制。
這種壓制手段,會破壞地產自由經濟發展。因此,香港地產過去輝煌業蹟,將一去不返。住宅樓宇會像外國民主國家一般,趨於平淡。
(二) 股市買家多,成交量大,無須擔心不能賣出股票。即使大型基金,巨型超級大戶,在目前的股市中,十億百億股票,只是一個小數目。吐取現金的能力比樓宇強。

(三) 一九九二年六月,香港政府宣佈:銀行給買住宅者最高貸款百份之七十。如果銀行要貸多於百份之七十,銀行要向「銀行監理處」報告。七成貸款這措施,使買得起樓宇的人少了,需求減少,樓價不升,失去保值能力。這些資金會轉投入股票市場。況且政府壓止通脹的措施實施了,不會在短期內改變,正如「租務管制」政策已實行十年,從不取消是一個好例證。

(四)香港的上市地產公司,在一九九三年開始大量在國內發展地產,每家公司的投資額都達數十億至一百億。地產的資金轉移,令香港地產發展減慢。另一方面,這些上市公司在國內的發展可帶來利潤,令其股價上升,為香港股市帶來繁榮。
(五)投資股票的費用和成本都此投資樓宇少。
以下圖表分析以五百萬元投資額,投資股票的費用只二萬餘元,但樓宇則要十九萬餘元,是股票的六倍。而且,投資樓宇每月要支付十一萬餘元,而股票只需支付利息三萬餘元,成本少三倍。

香港股市繁榮超越香港地產,這種趨勢,會愈來愈明顯。時間越長越明顯。可以深信,投資股票獲利的機會肯定比樓宇更大,更方便。
思考問題
1.試述投資樓宇的好處和壞處。
2.為什麼國內地產繁榮,會令香港股市得益?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6:49
# 5
投資者不要一次過買入大量股票。應該分段買入,應在愈買愈貴的情況下購入。舉個例子,當決定買入中信泰富,投資者應先買入部份股票,再用高些的股價買入另一部份,然後又再在更高的水平購入最後一批股票。這種做法,可以將購入的股票平均價保持在市價以下。當股市惡化時,可以隨即批出股票,變為現金,損失會較少。
參看下表:

以上的方法,共買入6000股。如果股市在二月十六日後下跌,股價跌至$14,立即將全部6000股拋售。
結果是:
2月16日購入的1000股 (蝕$1000)
2月10日購入的2000股(和)
2月1日購入的3000股(賺$3000)總結,仍然賺$2000。
有經驗的投資者會用大部份的時間放在思索:當壞情況時應如何行動。例如,收購、合併不成功,股市會下跌多少點?下跌速度如何?這種悲觀思想可以令投資者頭腦保持清醒,防止過度購買。雖然美麗的夢想會被這種思想弄糟,但可以保持利潤,減少損失。

思考問題
1.如何運用「金字塔」方式投資股票?
2.用「金字塔」方式買股票,會否增加手續費和其他費用?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6:50
# 6
投資最「活躍的股票」,最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利潤。我們可以觀察以下的事實︰

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三年中,香港股市的二十種最活躍股票,其中十四種上升了70%,有三種上升超過一倍,只有三種下跌。恆生指數由4800點上升至6800點,上升43%。

當然,最有經驗的投資者也不能夠預計自已在最低價買入股票,最高價賣出。但如果他集中注意最活躍的股票,他獲利的機會就會很大。集中投資「活躍股票」的道理是︰股市經常會過度反應 (over react)。當環境和條件對某種股票特別有利的時候,該股票價格就會上升至超乎想像的程度。當公司宣佈有新發展的時候,市場會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來購買該股票。投資者即使大量買賣這類活躍股票,也不會影嚮市場。買賣容易,獲利也就容易。因為成功的投資者,必須擁有出入快速的能力。

投資者不但要關心時間和市場波動情況,同時也要留意股票貸款的情況。銀行通常都貸款給投資者購買股票,而對活躍股票,銀行的貸款率通常較高,所以這類股票也就較活躍。

香港股市中,最活躍的股票都能為投資者帶來較大的利潤,較少的風險。交易所每天宣佈十大成交額的股票,各報章也有刊登,它幫助投資者帶來很多獲利機會。下一章我們談短期投資。

思考問題
1.選擇最活躍的股票有何好處和壞處?
2.如何獲得最活躍股票的名稱?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6:51
# 7
成功的投資者對正常的經濟分析會有認識,他們同時注意時機(timing)和股票價格的動向(price movement)。
他們注重公司類股票,不注重工業類股票。資產巨大的工業類股票,只適合長期投資,不適合短期買賣。
短期內將會上升的股票,大多數是公司類股票,很少是資產巨大的工業類股票。

舉例:一九九二年公司類股票,中信泰富一九九二年一月價格由$8.70升至一九九三年四月的$19。王氏工業股票,在同期價格由$3.05下跌至$1.40。 某些公司類股票升幅特別大,和它的公司管理人有很大的關係。例如:長江實業。每當公司有計劃,即會大事宣傳。因為公司知名度高,投資者都會當任何消息宣佈,都是好消息。

經驗豐富的投資者了解,群眾是一個資產(Publicity is an Asset)。上市公司宣報售樓、宣佈收購另一家公司、宣佈在大陸發展物業等等。每一項消息都可以使股票格翻滾上升,因為群眾只注意消息,而不理會今年的公司溢利。

研究群眾的動向,等於預知股價的動向。所以聰明的投資者花很多時間在報章,財經雜誌,股票行的報告等等。他們留心的不但是「已說了些什麼」、更注重是「誰說了些什麼」。例如:1987年十月股災,鍾士元爵士在電硯上公開說:「現在買股票,明年不賺錢,可以來找我。」當時值生指數是2300點。
因為某些人仕對股票價格會有相當大的影響,有經驗的投資者都會小心研究和消化。

投資者要常留心那些成交量突然大增的股票和價格忽然上升的股票。這種股票可以作短期投資,同時,應該多留意個別股票的價格動向,而不是整個行業的情況。舉例: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恆生指數是5700點,到六月二十四日是6900點 ,而同期 ,開達投資卻由$4升至$29。前者衹上升12%,後者卻上升超過七倍。

圖表:開達投資每日高低走勢圖。二個半月內,股價上升九倍。

思考問題
1.選擇最活躍的股票有何好處和壞處?
2.如何獲得最活躍股票的名稱?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6:53
# 8
過去,銀行股都不受投資者歡迎,因為它們的股票升幅很小,但由一九九一年開始,銀行股成為升幅最大的股票之一。

原因是一九九一年開始,政府為了壓止樓宇升勢過急,令銀行貸款給樓宇買家的利息率不跟隨著存款率的升降;換言之,存款利率下降,樓宇貸款仍然保存不變。支出(銀行付給存款者利息)和收入(銀行收取買樓者利息)的利息差距大了,令銀行的利益大增。

近十年來,銀行貸款和存款利息都是同起、同降的。由一九九一年開始,藉著政府壓止樓宇上升的政策,銀行首得其利。
過去兩年,銀行股比恆生指數升得快。參看下表:

香港匯豐行最優惠利率:

投資銀行股的原因是︰
(1)銀行在經濟上起了巨大的力量。
(2)我們生活在資本制度社會中,資本即「金錢」就是商品。銀行的金錢比任何企業都多。銀行有大量的貨幣運用。銀行利用這些貨幣當作「原料」或「產品」,這種大量的貨物,可以為銀行賺取大量的利潤。

圖表: 匯豐銀行每週走勢圖 (1990年4月至1993年8月)


圖表: 恆生銀行每月高低走勢圖 (1986年6月至1993年8月)

一九九一年香港銀行貸款共$729,509百萬元,大部份貸給以下的行業︰
(1) 工業$50,266百萬元。
(2) 汽車$38,561 百萬元。
(3) 物業$120,127百萬元。
另外,銀行在信用咭的生意上,也賺取相當大的利潤。

國內貸款風險小
最近,國內的地產發展,也為本港銀行帶來利潤,而且這種利潤比香港地產更大,前途更一望無際。因為國內地大,人口多。能夠做國內地產生意的銀行,都值得投資。

貸款給國內的地產小買家,銀行承受的風險很小。因為銀行通常都持有發展商的現金擔保。過程是這樣的:銀行和發展商通常有協議,所有買家向銀行貸款購買發展商的樓宇,該筆款項都要存在銀行內,作為擔保。例如:買家向銀行貸款十萬元購買樓宇,付利息一分,發展商收取十萬元後,要存於該銀行內,收取利息六厘。當買家還本的時候,發展商才可以收取該本金。

換言之,銀行完全沒有風險,也不用資金,軌可以賺取中間四厘息的差價。銀行在這貸款上可以無限量地做。因為不用取出資金,這類生意越大,賺錢越多。
香港的銀行直接或間接參與國內經濟發展,使香港銀行業創輝煌業蹟,目前只是起步。以一九九二年為例;中國對本港銀行的淨負債總額為一百一十億港元。相對日本則佔三千四百億元。目前本港銀行在該方面的貸款,只佔銀行整體資產0.1%。因此,此等業務未來趨勢潛力不可估量。

思考問題
1.香港的銀行業務政策是否太保守?
2.中國大陸經濟興旺,對香港銀行有何好處?

[ 本帖最後由 bunnylai 於 2010-11-15 16:58 編輯 ]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6:57
# 9
當牛市進入瘋狂階段的時候,資產細小的股票對「供求定律」就特別敏感。很少的購買力量就可以推動這些數目少的股票價格上升。

當這些小型股票受「基金」(Mutual Fund)注意的時候,它們的升幅會更利害。因為「基金」購買的股票都很大量他們投資一種股票都喜歡達到舉足輕重的程度(Position)為止。在這時候,這些只有十分少的流通股票,股票價格就會很輕易受求多於供的定律而瘋狂上升。例如康力投資在一九九三年三月由八角開始上升,短短三個月,上升了九倍。

圖表: 康力投資每日高低價。二個半月內,上升九倍。

賣出的時機
小型股可以為投機者帶來機會。但它們也會狂瀉。了解何時賣出小型股,是十分重要的有經驗的投資者懂得,當股票最強勁的時候,或反彈的時候(rallies),就是賣出的最佳時候
當投資者一開始購入小型般的時候,就應該明白這個原則。小型股的消息特別多。
情報多,買賣股票獲利的機會也較多,但必須調查消息的真假。尤其是波動大的有消息股票,不可輕於相信。1720年英國有一個好例子,當時SouthSea Co. 虛偽宣傳,令男女老幼,爭先搶購其股票,股價由四月的120,漲至七月的1020,後來終成泡影。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7:00
# 10
股票市場上,經常流傳著一句格言「投資小戶入市,股市將到頂。小戶永遠是錯的」。

這旬格言在各國市場上都曾證實可靠。它分析了小戶的心理︰ 「這些小戶在股市高峰時就大量購買,股市在低價時,卻悲觀地賣出」。

小戶這種行為,解釋了為何股市高峰時成交量大,股市低位時成交量卻很少。舉個實例:一九八五年恆生指數是500點,成交量每月約六億元,到一九八七底,恆生指數升至4000點,連續二個月每月的成交量都是六十億。其後股市跌至恆生指數2000點,成交量縮減至每月十七億元。

小戶這種行為,在全世界股市都是一樣,他們雖然一次又一次受了教訓,仍然會重覆錯誤,一百多年來都是如此。

「人賣我買,人買我賣」的投資方法,是洛斯基爾德最先倡導的。他認為投資大眾是常常錯誤的。一般大眾大量投資的時候,往往是股市到很高水平,接近旺市頂點的時候。

有經驗又理智的投資者,能做這種小戶相反的行為。當大部份的人悲觀,成交量急劇縮少,就是買入股票的時機。相反,當人人樂觀,成交量狂增,升幅又加快,就應當減少持有股票,續漸將股票變成現金。

群眾有這種行為,原因是:大部份人很少去詳細分析問題,他們只看報章標題,便自以為了解經濟,從不深入研究。因此,他們的反應是十分直覺。只憑表面現像去分析問題,結果得出錯誤的結論,但這類人最多,所以這類「結論」也最多人相信。

因此,反趨勢理論 (CONTRARY THEORY)及相反的意見 (CONTRARY OPINION)一度流傳及興起。
這種利用群眾心理來買賣股票的方法,同樣不能避免風險的。但此種理論,提醒投資者,不要盲目接受別人的看法,自已要有獨突見解。因此當人人看好股市,只有你看淡,一旦人人都錯,你的收益便十分大。
引用

DIZSCUZ 5.5手機版
如有任何建議請電郵到[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s © 2002-11 Community Network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71043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