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訪問記錄 短消息
股票投資學 作者:徐潤民
雅虎贊助網站載入中...
bunnylai
2010-11-15 17:50
# 21
股票的派息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8:12
# 22
投資風險可以分六大類
1. 購買力風險(Purchasing power risk)
2. 財務風險(Financial risk)
3. 利率風險(Interest rate risk)
4. 市場風險(Market risk)
5. 變現風險(Liquidity risk)
6. 事件風險(Event risk)

1. 購買力風險
資本社會及經濟繁榮的社會,通貨膨脹顯著,金錢購買商品或業務都會漸漸降低。人們將現金存入銀行收取利息,就會擔心物價上升,貨幣貶值。自從一九八三年十月,港元與美元以7.80掛勾開始,港元的購買力迅速減弱,這種購買力的減低,是購買力風險。因為有此種風險,所以人們要投資股票,地產或其它投資方針,以保持手上貨幣的購買力。購買力風險,香港人完全體會得到,因此他們都很警愓。

2. 財務風險
當購入一種股票,該公司業績欠佳,派息減少,股價下跌,這就是財務風險。因為有此風險,有些人將資金存入銀行,收取利息減少財務風險。

3.利率風險
當買入債券,其價格受銀行存款利息影響。當銀行存款利息上升,投資者就會將資金存入銀行,債券價格也會下跌。這種因利率水平改變,而遭受損失的,稱為利率風險。
4.市場風險
市場價格常常會出現波動。每天都有不同的市價。市價的波動,受經濟因素影嚮、受心理因素影嚮、受政治因素影嚮、甚至受以上三種風險影嚮。例如購買了股票,其後股價下跌,遭受損失,這就是市場風險。

5.變現風險
當買入的股票,未能在合理價下賣出,不能收回資金,就是一種風險。很多一向成交疏落的股票,在有消息下,例如收購消息,令股票突然旺盛,在這時候大量追進購入,一旦消息完結,其成交量會還原,於是承受了變現風險。投資目標要能隨時在合理價下收回資金。這是變現性強的股票。如果某股以$10買入,在$5的價格下才能迅速售出,就不能算是一種好的變現股票。

6.事件風險
事件風險 (Event risk)與財政及大市完全無關的,但事件發生後,對該股價有沉重打擊。這種事件風險通常都是突然其來的。
最好的例子是,一九九零年,香港某股票,宣佈全年盈利四千五百萬港元。但跟著宣佈董事長的酬金要四千萬元,即純利只是五百萬元。這事件轟動香港投資界。有報界指責該董事局過份。但其中一位女董事答稱: 「投資者可以不買我的股票呀!沒有人叫你買我的股票呀!」

以上事件,只是打擊該股票的市價和信譽。對其他股票沒有影嚮。
了解了各種風險,就應考慮自己投資的方針。分散投資,總比集中投資,只購入一種股票,來得安全。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8:14
# 23
購人股票後,投資者就承擔了以下二種基本的風險:
(一) 有組織性的風險 (Systematic Risk)-例如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利率狂升等。這種風險投資者沒有辦法可以防止,也不可能用分散投資法(Non-diversifiable)來減低風險,是不可以避免的風險。
(二) 無組織性的風險(Unsystematic risk)- 例如上市公司的市場推銷計劃失敗,公司員工罷工。這種風險,是可以用分散投資法diversifiable來降低風險,及減少損失,是可以避免的風險。
以上二種風險加起來,就是風險總和。用以下的例式可以加強記憶︰

風險總和 = 有組織性風險 + 無組織性風險



要減低風險可以用分散法。
分散投資原理,是減少危險之發生的機會,因為任何投資,都有其不可逆料的危險性。分散投資法,有以下二個原則:-
1.行業的分散一在商業循環過程中,任何行業,都有旺盛和清淡時期。例如:酒店行葉,百貨行業、地產行業,都有盛衰期。
2.公司的分散一將資金全部投資於一家公司身上,有如與它共存亡。該公司一旦發生事故,資金可能會付於東流,非聰明之舉。

分散法
在莎士比亞時代,已有分散法,其「威尼斯商人」Merchart of Venice-劇中有一段對白:

「我所經營的買賣,從不寄託在一艘船上,也不繫於一處地方。」

簡單來說,分散投資法 (diversification)就是將你手上的資金,分散購買多種不同類型,不同公司的股票,舉例:

當銀行出現擠提,所有銀行股都會受打擊,但公用股和地產股受影響不會大,整個挫資總額受影響只是26%,不會因一次打擊,就全軍盡墨。
投資者一定要緊記以上的原則,千萬不要將整副身家購入一種股票。

投資的目的是獲利,獲利的希望越高,遭遇風險的機會越大,因此投資者不單應從利益方面著想,更應從風險方面著想,以此,風險的研究,是投資者重要的課題。下一章,我們談計算風險的方法。

對股票應有的最低風險不要害怕,任何投資不是毫無風險的。股市格言有一句︰「看好的人賺錢,看淡的人也賺錢,縮頭縮腦的人永不會賺錢」。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8:15
# 24
近二十多年來,很多投資學者,都研究怎樣量度風險。風險系數,貝它(Beta)是最現代化的風險法。在了解「貝它」之前,先要明白「可分散的風險」和「不可分散的風險」的意義:
可分散的風險(diversifiable risk, unsystematic risk) 表示分散投資後,風險即可減低,例如罷工,法律改變等
不可分散的風險 (non-diversifiable risk, systematic risk)表示,即使分散投資,也不能避過風險。例如:戰爭、通貨膨脹、政治事件等。

上述兩種風險加起來,統稱總風險。

總風險=可分散的風險+不可分散的風險

在總風險之中,投資者用分散投資法,就可以減低可分散的風險,所以唯一要解決的是「不可分散的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在投資計劃中,投資八種至二十種股票,便可將分散投資的風險減至很低,甚至完全消除。見圖11。但不可分散的風險則不能避免。每種股票,都有不同的不可分散的風險。近代,學者和分析家用貝它 (Beta)來量度這種風險。

貝它的量度
「貝它」是用來量度不可分散的或市場的風險。它顯示股票價格對市場動力的感應。當股價對市場的感應波動越大,貝它就越高。跟據該股票過去歷史的回報和其對市場回報的互相關係,來找出具它。市場回報(Market return)是所有股票的平均回報。將恆生指數成份股來計算市場回報是很通常用的計算方法。
整個大市的貝它是等於1,所有貝它都是以這個1來比較其值。

圖表: 在投資計劃中,投資8至20種股票,分散投資的風險就幾乎可以完全消除,存在的是不可分散的風險。
以下是1993年中中潤證券有限公司發表的貝它報告。



圖表:貝它的解釋。貝它可以正數,或負數;但大部份的股票都是正數的,而且是在0.5至1.75之間。

總括來說,貝它數值越高,風險越大。

貝它的應用
貝它是回應大市的動向。例如某般的貝它是1.50,大市佔計會上升10%,當大市真的上升10%,該股就會上升15%(1.50X10%)。因為該股的貝它大於1,波動也比大市強烈。

有正數的貝它股票,當整個大市有回報,則該類股票也會有回報。當然,大市下跌,該類股票也同樣會有損失,因此存在著風險。正如上述1.50貝它的股票,當大市下跌10%,該股會下跌(1.5X10%)15% ,因為貝它值大於1,所以波動也大於大市。

貝它細於1的股票,對大市的反應就會較少,風險也較少。
例如:某股貝它是0.50,其對大市的反應只是一半。如果大市下跌8%,該股只會下跌4%(0.5x8%=4%)。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8:19
# 25
資本主義的社會都有經濟循環,以美國為例,最短是六年,最長是十二年,大部份是六年至十年。香港的經濟循環比較有規律,約八年一次高峰。
經濟循環分四個階段:
1. 復甦期
2. 繁榮期
3. 衰退期
4. 恐慌期

復甦期
由於大家對經濟過份悲觀,紛紛減少投資。起初生產減少,有些企業倒閉,因此供應開始比需求少,企業存貨減少,供給不足,物價不再下跌了。政府通常在這時候刺激經濟,例如增加支出,減稅,銀行減利息等。利率低,企業成本低,減稅,使企業純利增加,於是經濟活躍起來,新公司成立增加,就業率上升,消費增長,於是經濟復甦開始了。

繁榮期
經濟復甦後,企業為了增加收入,紛紛增加設備投資,購買廠地,增添機器,增聘人手等。因此,就業率便增加,刺激了買賣活動,消費需求興旺,物價也逐步提高,銀根開始緊張,利息也開始上升。因為商品交易快速及過份樂觀,投機性的活動抬頭,令經濟活動狂熱起來。各公司的盈利增加,物價上漲,工資上升,經濟過熱的景象出現

圖表: 香港的經濟循環

衰退和恐慌期
經濟過熱後,各企業的生產和供應太多,例如推出的樓宇單位太多,需要已無法吸收全部的供應。於是生產過剩,銷售遲緩,企業的資金收回困難,於是企業會削價求售,以套取資金。
另一方面,利息的上升,使企業成本增加,於是企業盈利減少,財務困境,迫使企業減產,裁員。消費市場出現蕭條。經濟由混亂步入衰退期。
衰退期延長,企業倒閉的消息逐漸越來越多,失業率上升,恐慌期就出現了。恐慌是由於繁榮期過分樂觀及衰退期過份悲觀所致。過份的悲觀,令生產減少,需求多於供應,於是復甦就會開始,經濟另一循環又形成。
香港的經濟循環,約每八年出現一個高峰期,低潮別約三年至五年。 以八年為期推算,見圖13,香港經濟下一個高峰期應該是在一九九七年。

政治循環
除了經濟循環外,政治循環在香港似乎也頗準確。
1937年日軍佔領中國。30年後,
1967年文化大革命,香港經濟停頓、30年後,
1997年中共收回香港的主權。英國從此不再佔領香港。30年後,
2027年會如何?
很多投資學者深信,歷史會永遠重演,但其細節則不會完全一樣,這意味著,長期的股市走勢是可以肯定的,但其間的波動,就需要投資者自行分析和判斷。


圖表: 香港的政治循環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8:21
# 26
經濟有循環,股票市場的興衰也因此隨著循環,但時間有差別。股價的波動,比經濟循環的波動來得早。波幅也較大。通常股市會早六個月至八個月反映經濟循環四個階段的景氣情況。
如以下圖表所示:

圖表: 股價波動早於景氣的波動

股慣的波動,比景氣的波軌來得早。股市有先見性的存在。因為投資股票,不是購買其資產,而是購買其展望。投資者會在預期的情況下,預先購入股票。因此,股市常常在經擠復甦期前,已開始上漲。股市在恐慌期,波動更加激烈,會上上下下地過份波動。

股市波動比景氣的波動來得早
以下圖表的虛線表示景氣波動的情況,實線表示股市波動比景氣波動「先行」的趨勢,經濟在未出現繁榮期,股票投資者已預早購入股票,等候繁榮來臨。當經濟即將衰退,有先見之明的投資者已預先拋售股票。所以股價通常都比景氣先行一步。

圖表: 股市的波動早於經濟

如何能有先見之明 。在上一章已述經濟循環四個階段的市面實況 。從每階段的情況出現時 ,可以判斷下一階段是什麼 ,於是 ,可以預先進行投資股票的活動 。

牛市期
香港股市的股市循環是六年至八年 ,牛市期約是六十至七十個月。參看以下圖表:

以上圖表是跟據恆生指數變動來計算。由一九六七年開始,香港股市出現四次牛市。每次的恆生指數一浪比一浪高。整體而言,投資香港股票沒有損失。不跟大市走的個別股票則例外。例如一九九二年十一月至一九九三年六月,恆生指數由5900點上升至7300點;同期,「幸幅」股票卻由$1.40跌至$0.70。
從以上的圖表細心觀察,可以發現一個現像。
(1)每次牛市開始,都在十二月左右起步。
(2)每次大跌市,都是每年的下半年發生。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8:23
# 27
股市每天都有波動,每天受不同的消息影響。舉例:一九九三年一月,港督提出的新政制與中共的有衝突,股市受影響大跌。中英談判破裂,連續四個月,中英相方沒有重開談判,每一輪談判後,恆生指數卻上升一百多點。到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已升了一千點,達歷史高峰7400點。其間有些消息是某公司收購某公司,有時是拍賣土地理想或售樓理想等等。

總之,天天都有好消息。但到六月一日開始,股市卻開始下跌。基本上股市在好消息影響下會上升。但這時候,好消息卻不能推動股市上升,反而會下跌。這是什麼原因呢?
影響股市的消息,除了要考慮其內容外,要考慮此消息已出爐了多久。

消息五種形態
消息影響股市的方式,大約有以下幾種︰

(1) 消息未正式公佈前,已有消息流傳,買家已出現,「流傳」得越久,買入者越多。當消息正式公佈的時候,要買的早已買了,而較早前買入者都會乘這個好消息出籠,賣出股票獲利。在賣多買少的情況下,股價會下跌。大體上,消息流傳越久,將來對股市的影響越小。
例如:一九九三年初,中英因政制方案,令股市對政治前途失信心而下跌。
此消息在大市流傳了幾個月。至四月二十日,中國魯平,揚言對港督彭定康的政制方案無可談,因為不遵守基本法,便是「犯法」。這消息令恆生指數只下跌三點。翌日,大市反而上升八十點。

(2) 消息未出現前,股價已有波動,例如收購消息,市面流傳A公司用$1.70收購B公司。當消息正式宣佈的時候,原來收購價是$5.30。股價立即會更激烈波動。當消息比流傳的來得大,就會有正面的反應。

(3) 突發性的消息,例如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英國首相戴卓爾訪北京後,北京突然宣佈要收回香港主權。這種突然的消息,打擊股市下跌。凡時沒有預期到的消息,一旦出現,必會影響股市波動。又例如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七日中英雙方宣佈重開香港新機場建設的談判,樂觀的情況,令股市上升一百點(恆生指數)。

(4) 有些消息起初不影嚮股市,漸漸卻令市場有反應。例如一九九二年香港政府宣佈銀行實施七成貸款給買樓者。最初股市沒有反應,三個月後,樓宇買賣委縮了,地產股開始受影響下跌。股市對消息反應遲鈍,主要是當時市場弄不清楚該消息對股市影響有多深遠。

(5)當大的壞消息籠罩著股市,任何好消息都不會衝破低沉氣氛。要待壞消息影響力減弱,好消息才能漸漸發揮力量。在這種情況出現前,成交量會顯著縮減。

投資者要憑經驗和精明的分析能力,來決定一個消息對大市是好是壞,再作投資決策。

以上圖表,顯示近二十年內,香港股市出現三次大熊市。一年內股價跌掉一倍有多。

[ 本帖最後由 bunnylai 於 2010-11-15 18:51 編輯 ]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8:50
# 28
股息對股價有極大的影響。公司的收人比預期還多的話,就有增加派股息的可能。一般優良的上市公司董事局都重視派股息的穩定。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他們會動用儲備金來派息,甚至會向銀行貸款來派股息。主要目的是造成一個良好形像,令股價穩定。
這種上市公司的指揮人,有了良好的股息政策,加上正確的經營方針和經營觀念,就能令股價處於高水平。當有好消息,股價會上升較快。
過去,香港股票每年的平均股息(也稱週息率),約是四厘至五厘息。
1987年平均週息率是2.64%
1988年平均週息率是4.12%
1989年平均週息率是7.05%
1990年平均週息率是4.59%
1991年平均週息率是4.71%
股息是投資股票的重要收入。很多投資學者,都認為某股票投資價值,是基於其股息穩定。此種投資觀念,是希望其投資金額能夠買到收取最多股息的股票。他們認為,這種態度是「投資」。如果為了賺取股票差價的利益,就是「投機」。他們的觀點是,股息收人才是正途,而股票買賣價很難預測,也無法有把握,要靠運氣,不是正途。

資本增值(Capital Gain)
但香港的股票買賣者卻不重視股息,只重視股票買賣差價的收益,即是資本增值(Capital Gain)。道理非常簡單,股息的回報率通常是10%左右,約一分息。如果股價下跌了一成,收益已是零,況且即使賺一分息,也要等一年,發不了達。但股價上升二、三成,很容易。所以,認股權證沒有股息,也大受投資者歡迎。
「投資」和「投機」,在股票市場中,是沒有分別的。當初原來想買入股票,作長期投資,後來發覺股價升得大快,不到一個月,就賣出股票獲利,大有人在。相反,有些人,聽到好消息,打算買入股票投機,天意卻是買入當天,股價就開始下瀉,因為損失大,他們就將股票過戶,一守就是二、三年。所以,股票市場內,沒有投機是罪惡,或是投機就要交稅,投資就不用交稅這種定義。

[ 本帖最後由 bunnylai 於 2010-11-15 18:51 編輯 ]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8:52
# 29
我們先了解一般商品的供求關係。
一般的商品價格上升,是因為需求(Demand)增加,見圖表19。需求曲線由D1右移到D2。因為需求增加,刺激價格上升,廠家會增加生產,使供應(Supply)必增加,供應線因此由S1右移倒S2。供與求雙方的變動,價格 (Price)由P1右移到P2。其成交量(Quality)由Q1增加至Q2的位置。這是一般商品供應和需求的變化而引致價格上升。


圖表: 一般商品供求關係 (經濟興旺)

股票在旺市的供求
股票的供求關係,與以上所述的剛好相反。當好消息出現的時候,需求增加,股票價格(Price)上升,但供應 (Supply)卻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因為持有股票者見市況上揚,多不願賣出,希望升高些的時候才賣。圖20詳述,需求(demand)曲線由D1右移到D2,而供應曲線卻由S1向左移到S2。因為一方面賣出者減少賣出,寄望價格再升高,另一方面購買者會增多,同時會增加購買量,他們加碼購入,以致股市一片興旺,買入的氣氛更濃,街頭巷尾都談論股市。
這種情況一旦出現,股價會瘋狂上升。如圖表20所示,股價 (Price)由P1升至P2,成交量(Quality)也因為人人爭相搶進,由Q1增加至Q2。

圖表: 股票的供求關係 (牛市)

股票在淡市的供求
當經濟不景的時候,一般商品的買家會減少,廠商自然會減少生產,令供應減少,如圖表21所示,需求曲線由D1降至D2,所以價格由P1降至P2。
當股票出現熊市 (Bear Market),股價大瀉的時候,購買股票的人自然會縮手,減少購入,但賣出股票的人卻會增加,沽量也會大增,因為賣方爭相脫手,他們恐怕股市再下跌。價格由P1急降到P2,圖表22顯示,股市在跌市的時候,供應增加,供應曲線S1向右移至S2,因為股價下跌,看淡的人多,買家畏縮,引致需求減少,曲線D1向左移至D2,令股價跌勢更大。

圖表: 一般商品供求關係 (經濟不景)


圖表: 股票的供求關係 (熊市)
引用

bunnylai
2010-11-15 18:53
# 30
市價與真實價
股票價格 (市價)和其真實價值不一致。這種差異現象不限於股票,其他商品也有這種情況。例如香港的物業,每年都被批評太偏高。其它例如:黃金、鑽石、電腦、香水、時裝,何嘗不是「市價」高於真實價值。只是股票比較特殊,能在短時間內波動激烈。

股票不是商品
股票和商品不同的地方有:
1.股票本身沒有使用價值,也不像貨幣一樣可以作為買賣的媒介。
2.當價格上升,商品可以立刻增加生產,來供應買家。但股票卻不可以。
3.商品價格升高,買家就會減少或改為購買其它代用品。例如:白菜價升高,消費者會改吃其它瓜類,暫不吃白菜,因此白菜成交量會減少。價格上升,需要量就減少。但股票卻相反,股價越漲,購買股票的人需求越多;反之,股價暴跌,人們又爭相拋售,供給急劇增加。
4.消費者購買某種商品,是基於對該商品的現在使用價值已了解。例如購買電視機者,已了解電視機的使用價值。投資股票者,則是對該股票未來價值有了解。那些無息股票,和蝕本公司股票都有購買者,就是最好的證明。

了解「股票」與「商品」的分別後,就可以探討影響股市的因素。下一章我們會詳細分析。
引用

DIZSCUZ 5.5手機版
如有任何建議請電郵到[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s © 2002-11 Community Network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28458 second(s), 3 queries ,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