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zone » 日常 - 世情熱話 » 財爺警告樓市面對「冰與火」


2012-5-30 11:01 sinta
財爺警告樓市面對「冰與火」

[font=Tahoma][color=#333333][size=15px][b]樓市冰與火[/b][/size][/color][/font]
[img]http://hotlink.go2tutor.com/img_passage/dlwvylbimehxbcf.jpg[/img]

[font=Tahoma][color=#333333][size=15px][b]樓市冰與火[/b][/size][/color][/font]
財爺警告樓市面對「冰與火」

昨早啟程前往北京出席京交會活動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臨離開香港前不忘就樓價高企發出預警。他指今年四月的整體樓價相比九七年高峰時更高出十三個百分點,三月時的成交宗數更是一○年十一月來最高。香港樓市在環球經濟疲弱、外圍不穩定因素累積到危險水平,與低利率和流動資金充裕的夾縫間,極可能「大上大落」。他呼籲巿民置業要量力而為,又表明金管局若有需要,會在不影響首次置業市民的前提下,收緊按揭成數。

[attach]678031[/attach]
樓市冰與火

曾俊華昨日一篇名為「「樓市面對冰與火」的網誌上警告,現時經濟及金融環境極不尋常,樓市的走勢難測,但樓市的風險正與日俱增,樓市極可能會「大上大落」。他重申,樓市發展涉及數以十萬計家庭的福祉,影響極為深遠,政府會時刻保持警惕,密切留意市況,「如有需要,我會毫不猶豫推出進一步的措施,以確保樓市健康平穩發展。」

曾俊華解釋,現在的經濟環境猶如冰與火,冰是現在環球經濟疲弱,外圍不穩定的因素已累積到危險的水平,受歐美經濟不穩影響下,本身經濟基調相對較好的亞洲,出口及工業生產數據都顯示增長正在放緩。而香港經濟今年亦預料是「低速增長」,本地生產總值只會有百分之一至三的實質增長,低於過去十年的平均增幅。外圍風險升溫,加上本地經濟放緩,定必為金融及資產市場帶來下行壓力,近期股票市場出現動盪就是證明。

外圍風險升溫 本地經濟放緩

火則是低息環境持續、流動資金充裕,刺激到本地樓市成交自二月起反彈。他指在三月送交土地註冊處登記的住宅物業買賣合約高達一萬多宗,是一○年十一月以來最高,四月合約數目仍然高企於八千二百宗。樓價自二月起更是急速回升,初步數據顯示,四月整體樓價較去年十二月累計上升八個百分點,相比九七高峰更高出十三個百分點。

[attach]678032[/attach]
樓市冰與火

他表示環球經濟疲弱、不穩定性正累積的背景之下,但樓市卻急速反彈,情況並不健康,只要低息及流動資金充裕的環境一日存在,樓市很容易會再次出現「不理性亢奮情況」。他警告,歐債形勢惡劣,歐美央行可能為刺激經濟,進一步採取量化寬鬆措施,令全球流動性氾濫因素加大,進一步增加亞洲資產泡沫的風險,一旦經濟下滑或息口掉頭回升,本地樓市便會面對巨大的調整壓力,對香港的經濟和金融市場會造成極大的破壞。

曾俊華對五月樓市氣氛轉淡,但早前數月卻急速反彈,這種如坐過山車的情況感擔憂。他指政府自一○年初,已在增加土地供應以增加樓宇供應、壓抑物業投機活動、防止按揭信貸過度增長,和提高物業市場的透明度這四方面推出措施,確保樓市健康發展。



樓市如坐過山車感擔憂

他特別強調增加住宅供應的措施已取得成果,○九年九月住宅供應低位時僅得五萬二千個,但一二年三月底已急升至六萬四千個,而上周五政府也宣布進一步增加住宅用地的供應,令本財政年可建的私人住宅單位高達三萬個,證明政府增加土地供應的決心毋庸置疑。

而為防止按揭信貸過度增長,金管局自○九年十月起已四次推出樓市逆周期審慎監管措施,即收緊按揭成數與供款佔入息比例的限制,他強調如有需要,金管局不排除再收緊按揭成數。他強調樓市的發展往往涉及數以十萬計家庭的福祉,政府會時刻保持警惕,「如有需要,我會毫不猶豫推出進一步的措施,以確保樓市健康平穩發展。」他又呼籲巿民在作出置業決定前,必須審慎,要量力而為,小心各種潛在的風險。

樓市冰與火 引用:[url=http://hotlink.go2tutor.com/content.asp?id=3547&keywords=樓市冰與火][font=Tahoma][color=#333333][size=15pt]樓市冰與火[/size][/color][/font][/url][font=Tahoma][color=#333333][size=15pt] - [圖+影]財爺警告樓市面對「冰與火」[/size][/color][/font]

樓市冰與火 影片:
影片:財爺又 嚟 料 樓市玩冰火
[youtube]ZO0U4UJNeKo[/youtube]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