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zone » 日常 - 世情熱話 » 初二 回娘家習俗


2012-1-26 11:04 sinta
初二 回娘家習俗

[font=Tahoma][color=#333333][size=15px][b][b]回娘家習俗 [/b][/b][/size][/color][/font]
[font=Tahoma][color=#333333][size=15pt][img]http://hotlink.go2tutor.com/img_passage/lshmmwrviiavjmso.jpg[/img]

[font=Tahoma][color=#333333][size=15px][b][b]回娘家習俗 [/b][/b][/size][/color][/font][/size][/color][/font]
[b]回娘家習俗 [/b]
[b]回娘家習俗 [/b]
[attach]663272[/attach]
回娘家習俗

  正月初二是女兒歸寧的日子稱為「作客」,女兒出嫁即是「外人」,回家省親就被稱之為「作客」,新婚夫婦初二作客通常由舅子或晚輩前去「娶作客」。回娘家作客時通常會攜帶禮物作為見面禮,俗稱「伴手」或「等路」。

  台灣俗語:「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湊擔擔」;意謂父母健在時女兒可以在初二初三回娘家作客,父母去世之後,只能留在家中幫忙做家事,這是沒有父母的哀痛。

  初二請子婿一定是在中午,許多地方習俗女兒作客必須在傍晚之前離去,不能看到煮晚餐的炊煙,否則娘家將會貧困,意謂女兒出嫁就是客人,不能留在娘家吃到底。

台語有句諺語:「頭髮白紗紗,也得要外家。」換句話說,就是年紀一大把了,也得記得娘家,也要仰仗娘家。

現在的人,但只知道出嫁的人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卻不知舊時娘家的父兄子姪,必須年初一去帶已出嫁的女兒、姑媽、姊妹,甚至姑婆回娘家,那叫「帶路」,如果娘家的人年初一沒有來帶路,那就不好回去的。

娘家的人去帶路時,一定在那兒吃頓飯,甚至過夜,年初二,出嫁的人才好回家。以前所以會有這種習俗,想來等於無形中加強親戚之間來往,使關係密切些。

娘家的人要搬家了,也會事先來通知,最好就再娘家搬家後三天內回去一趟,人沒回去,也要託人帶件衣服去,否則以後回娘家就麻煩了。

出嫁的人不能久久不回家,這在各鄉鎮的習俗不一樣,像桃園、中壢一帶是兩年,台中是十年為限,如果超過那些年限不回娘家,如果有天想回去,就不能直接入門。

古時候,嫁娶一般都會與別村聯姻,但又怕女兒嫁出後,遭婆家欺負,有時甚至生死不知,故立下回娘家這個制度.

再怎樣也不能阻擋媳婦回娘家,娘家的人也可以得知女兒生活情形.女兒若是被欺負,娘家的人,甚至可以讓女兒留在家中,讓女婿親自來解釋.


大文豪袁枚,其妹在婆家受到欺凌,袁枚即將其妹,留於家中,終身未回婆家.
台灣習俗,女方若死亡後,男方不得擅自入殮,要等娘舅親自檢視後,方得下殮.就是怕女權不彰的年代,給女性一點生命的保障.

其實,古時很多習俗,在當時是有其背景意義,只是後來經過禮俗的包裝,逐漸掩蓋了原先的目的.但仍然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其深層的作用,不得不說是古人的智慧了.

古時候的習俗,已婚婦女無故不能擅自歸寧,所以大年初二回娘家時,多半由娘家兄弟前來迎接。

這一道手續在現代已簡化成了電話邀請。「返外家」也不得空手,多半要準備一些禮物,稱為「伴手」或「等路」。娘家兄弟有子女的,也要贈送紅包。
外孫則由外公外婆或舅舅獲贈雞腿,用紅絨繩繫古錢,掛在外孫的脖子上,稱為「結衫帶」,這些古俗也早已被紅包所取代。

有上述得知也只有初二,才能歸寧嚕!

初二 [b]回娘家習俗[/b] 的由來~

... 傳說從前有一個女孩子,不顧爸爸的反對嫁給了一個窮人,後來她的爸爸去世後,媽媽忍不住思念,就找女兒和女婿回家,並請他們吃了一頓大餐團聚團聚

本來是因為母親的思念,不知不覺ㄉ就與團圓夜結合為一樣有團圓意義的回娘家~而除夕本來就是團圓夜,大年初一又是要挨家挨戶拜年ㄉ日子,所以回娘家就訂在初二最恰當嚕!

初二拜地基主的準備事宜

地基主: 是自然神,為一家建物的宅基而已,又稱為「宅基神]。所謂地基主,即先住該宅的守護先魂。地基主都無神像,但家家都會祭拜。
若地基主作祟,就會使居住者家庭不合睦,甚至使居住者不平安、影響財運與事業、造成不順狀況。

一般民間於遷入宅時 拜地基主之外,每年節日也要祭拜地基主,以示尊重感恩。
也有少數人是配合土地公一般,每月初二、十六都祭拜地基主。或有節日時再祭拜.敬拜之供桌不要太高,據了解地基主身材較為矮小。

準備供品:
五味飯(也就是簡單的日常飯菜,家裡有什麼就拜什麼,但最好是有菜有飯有雞腿最佳)、茶或酒三杯。

準備金紙:刈金大小各一支(也有人用福金一支)
拜拜時間:在過午時以後,天黑前祭拜即可。
拜拜位置: 在房子後方 朝後面方向祭拜即可。


回娘家習俗

台灣民間習俗中,大年初二是已出嫁的婦女回娘家「作客」的日子,這項習俗的原意,是父母對出嫁女兒的關懷,而女兒回娘家必須準備「伴手」禮物給娘家兄弟,代表在夫家的生活過得不錯,然而在中國習俗中並沒有初二回娘家的習俗,農曆二月二日才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

[attach]663273[/attach]
回娘家習俗 圖 : 大年初二 回娘家習俗,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嚴重塞車

俗語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傳統社會中,婦女出嫁後就與夫家一同生活,少有時間回娘家拜見父母。台灣年節習俗中,大年初二回娘家是代表父母對出嫁女兒的關懷,透過初二中午宴請女兒、女婿,也能瞭解女兒在夫家生活的情況。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講師林茂賢指出,台灣民間又稱大年初二回娘家為「作客」,這是因為出嫁的女兒就不算是家人,回來娘家算是客人。

他說,傳統台灣民俗中認為,若出嫁女兒連續三年沒在大年初二回娘家作客,是背叛祖先的行為,此後將永遠不得回娘家,因此,傳統上即使三年無法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兒也必須將穿過的衣服寄回,象徵本人返回娘家。

林茂賢指出,傳統上,新婚女兒是在初二早上由女方兄弟迎接回娘家,是以免婆家因家事繁忙,不讓女兒回家,而在傍晚前讓女兒返回婆家,則是體諒女兒必須返回婆家幫忙準備晚餐、處理家事。

[attach]663274[/attach]
回娘家習俗 圖: 新年大年初二 回娘家習俗 ,台北松山機場十九日一早就湧現搭機回娘家的民眾

娘家在嘉義,平時與丈夫、婆婆住在台北的文字工作者林麗雪說,從前母親就常常開玩笑地告訴她「要對弟弟好一點,免得結婚後沒人接回娘家過年」。婚後第一次過年,就是弟弟在大年初二清早開車到台北,專程接她與丈夫回嘉義娘家。

林麗雪說,她的家族到現在為止,還保有新婚女性由兄弟接回娘家的傳統,若某個家庭沒有兄弟,大年初二可由同宗的堂兄弟接回娘家;而返回娘家時,還必須準備禮物分給娘家父母、兄弟,代表女兒出嫁後的生活過得不錯。

她表示,現代社會越來越有彈性,也不再拘泥於初二傍晚一定要返回婆家的傳統,每年過年回到南部,都會在娘家多待幾天,也能讓父母與外孫同享難得的天倫之樂。

中國民俗有「二月二,龍王抬頭」的傳說,指龍王因思念女兒,在農曆二月二日抬頭朝失去女兒的方向。林茂賢表示,中國有「二月二,家家戶戶迎女兒」的說法,農曆大年初二女兒不回娘家。

隨國民政府從中國山東遷居台灣的退休副教授鞠永久也說,傳統上,已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在中國北方也沒有「初二回娘家」的習俗。

他回憶說,家鄉的年節習俗,新年祭祖活動直到大年初二才結束,若出嫁婦女已生小孩,則由小孩提著禮物,代表父母前往外公、外婆家拜見長輩親戚,由於春節正值嚴冬,常是下大雪的日子,因此帶給外公、外婆的禮物包括饅頭、發糕等食物,也方便小朋友攜帶。

keyword: [url=http://hotlink.go2tutor.com/content.asp?id=2557&keywords=回娘家習俗]初二回娘家[/url]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二 回娘家習俗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